墓碑的源流:
我国是世界土葬最盛行的国家,土葬是将盛放尸体的棺木,放置到挖好的葬坑,充填上土,堆到一定高度,即称为坟,土葬人穴后不再筑土堆称为墓。坟墓是由墓穴 与坟堆组成,后又加上墓碑及棺椁内外存放韵陪葬物品。在灵魂不灭、祖先崇拜意识的支配下,慎终追远、祭祖扫墓逐渐形成人们的道德规范。对于殡葬亲人的坟 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 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 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 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 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 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 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 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墓志、墓志铭: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挡案,以补家族史、地 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例如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地区“蛮獠”与海盗啸乱,朝廷派光州(今河南潢川)固始人归德将 军陈政率府兵3删人(计58姓),前往征伐6其子元光13岁被乡荐第一,随父出征,陈政母亲魏母(敬),年过古稀,也提兵数千支援,终于平定多起叛乱,实 行军垦,教民学习中原文化与先进的耕织技术,元光在其父死后18岁承袭父职.,对叛乱者恩威并施,提倡58姓携将士与当居民自由通婚联姻,出海捕鱼经商, 使荒芜的大片粤闽大地,进人礼仪之邦,他还疏清建置漳州等郡县,升为刺史。一次征战中,元光以身殉国,年仅54岁。由于陈氏父子祖孙数代的忠骨均埋葬于漳 州、云霄一带,百姓们奉他为“开漳圣王”(宋、明清等朝也以此号追谥),为之修墓建庙,至今仅台湾就有开漳圣王庙百余座。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有丰功伟绩的家 族,其主要人物在旧、新《唐书》中未立列传。难怪后人在陈圣庙前刻上对联:“正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为其鸣不平。随着海峡各方面交流的扩大,当 年随陈氏子父远征的58姓中的陈、郑、林、胡、黄、汪、赵、詹、丘等在闽、台或海外成为大族或富户。借助学者们从墓志、谱谍、神道碑酌记载,研究成果不断 到河南固始、新郑等地来寻根问祖;郑成功的后人,也据墓志、方志得悉其祖宗也是随陈政父子人闽的58姓中的一支姓氏。
墓志铭它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铭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 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以申借 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b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 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
神道碑、无字碑:
神道碑旧时多建立与坟墓有一定距离的墓道前。外建碑亭或厅堂称享堂,以避风雨日光的侵蚀,它兴于汉,盛行于唐、宋、明、清。用于歌颂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 的,后来也有用于赞颂德高望重的僧人、道士或技艺超群的各类专家学者的。碑文较长而古板,后把刻在该类碑上的文字称为神道碑,成为一种文体。东汉蔡邕、唐 代韩愈是这类文章的大手笔。
历史上帝王、将相、士子名流,谁不想被人歌功颂德、百代流芳呢?死后由亲属约请文人墨客撰写碑文、墓志、墓铭,勒之金石,播之丝声。但也有少数人反其道而 行之,即死后陵冢坟墓前只立块“无字碑”。历史上有三位著名的人物墓碑是无字的。即东晋名士、军事家谢安,唐代女皇武则天,宋代大奸臣秦桧。
谢安是淝水之战东晋方面的总参谋、总指挥。曾以少胜多击败了声称“投鞭可以断流”的后秦的符坚,巩固了东晋的政权。功成后退居东山,人们认为他的功劳太大,不是一块墓碑能记述得了的,所谓“丰功伟绩不胜记也”。
武则天的无字碑说法各异。武则天称帝前曾为自己创造一个新字作名字即武照,含两眼望天有目空一切之意。她认为自己的功劳比天高大,一块石碑难以包容,一字 不记,也能与天齐,永垂青史。另种说法是,她认为自己当了几十年皇帝,权大威严,谁也不敢批评她,故而死后立下无字墓碑,一片空白,让后世评说其功过。还 有种说法,她读过很多书,儒家的清高、道家的无为、佛家的色空等思想对她都有影响。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丘就宣称“述而不作”。魏晋士子崇尚名节孤傲,唐代 礼部尚书赵崇以“标质堂堂,不为文章”,号为“无字碑”,受到当时的士大夫的推崇。武则天也许会认为“无字碑”是一种清明高尚的象征。
秦桧的墓碑无字。是因为他力主降金,卖国求荣,并害死抗金名将岳飞父子等人,坏事做绝,他死后无人愿为他撰写碑文。墓碑只有空白,当时人们议论,他的名字都是邪恶,给他刻碑,会弄脏工具,他的墓地被称为“狗葬村”,足见人民群众的爱憎分明。
明十三陵中有七陵无字碑。即长、献、景、裕、茂、泰、康七个陵门前的无字碑,都是在嘉靖年前后六年建成。嘉靖皇帝一心想得道成仙,连朝政都不想料理,那有 心思去找人撰写碑文,以后的皇帝见祖宗碑上无字,一是不好冒然自己下笔,也不想找人撰写,还要审阅,二是见怪不怪,少管闲事。七陵无字碑随它去吧!
碑文(志铭)的影响:
经过两千年历史的陶治,碑文(志铭)已形成一座特殊的文化宝库。对后世诸多学科、社会风尚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古时的帝王、将相、豪绅富贾活着享尽人 间富贵,死后还要继续享受(尽管是不可能的)。在物质上(含生灵方面)君王死后,除了让自己喜爱的大臣、武士、嫔妃殉葬外,还把大量的金玉珠宝也埋在墓 中。秦皇杀“三良”(三个良臣)陪葬,国人以歌谣表示抗议,也是对三良献上的挽歌或口传墓铭。秦皇兵马俑坑已列人世界奇迹,据测有待发掘的秦陵其他部分, 将更会使全球惊叹。秦陵的穷奢极侈,堪称举世无双,而秦始皇却未能像汉以后的统治阶级那样,死后也要占有人间的精神产品(虽然死后就不可能占有)以美丽动 人的文词,把死者赞扬,为超越时空,可以勒之金石,播之诗乐,或以浓色重彩在墓道墙上绘起壁画(多是让死者升天,与神话故事相结合的内容)或在墓中与崖石 上选像,让死者与佛道神仙为伍。于是历代都有大批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雕塑家为之服务。文人们为了获得较丰厚的润笔费或酬金,不惜牵强附会,编出溢美 过誉之辞,写出标新立异的字体,制出巧夺天工的碑刻或雕塑。东汉学者、书法家蔡邕坦诚地表白过:“吾为天下碑文多矣,多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他 写了一辈子的碑文,只有一篇《郭有道(名泰、字宗林)碑文》是名副其实妁。唐代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道齐天下之溺”的思想家、大文豪,他与蔡邕 并称古代位两碑文大师,一生写了大量碑文,而千古传诵的只有《柳子厚(宗元)墓志铭》。宋、明、清等时代,著名文人写的碑文,真是汗牛充栋,却只有明代文 学家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脍炙人口。
墓碑催生了碑文、墓志、墓志铭、神道碑的文体。碑文、墓志又推动了人物志、地方志乃至传记文学。墓志铭又衍生了铭类文体,为诗、词、曲特别是抒情诗、骈体 文等提供借鉴。碑文、志、铭为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丧葬学、社会学、经济学储蓄了丰富的资料与可信的实物例证,大型碑体特别是神道碑以及墓道、墓穴与 墓内的布局、陈设、装饰,又成为绘画、雕塑、建筑、装潢等学科、行业的难得的参照物。
常言“碑以书传”,这书指的是书法。无论是墓碑、庙碑、纪念碑,往往是与书写者的名气最有关系。古代的书法家都写过很多碑文。由于水、火、战乱等灾祸的毁 坏,名家写的碑文流传下来的那怕是断碣残碑都弥足珍贵,如能得到蔡(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等人写的碑文,便 价值连城了。汉代盛行隶书(字)是对周秦时代使用的篆体的一次重大革新。隶书虽笔法简练、圆润,但到了北魏时期,书家仍嫌其呆板不够自由。书法家只有在写 各种碑文时各抒胸臆,于是由隶书蜕变出一种新体,后世称为“碑体”,它不像篆体的古奥,也不像真(正)字的呆板,也不像草体的难认,更不像隶书的四乎八 稳。别笑它缺个点,少一撇,别嫌它拐弯磨角的不大到位,但它写起来随和,看起来顺眼。因当时的真迹流传下来的极少,主要是从洛阳北邙出土的大批北魏墓碑, 后世书法家文人十分珍视,加以研介临摹,自成一派为“魏碑”体。这也是碑文释放出一支奇葩。现在很受青年书法爱好者的青睐,谁能料到原本毫无艺术性与学术 价值可言的墓碑,经过历史风雨和万人打磨,却展现出它多彩的面貌来。
相关资讯:
·
唐梨川陵园附近花圈寿衣店
·
天门市天圣公墓(天门市)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
·
丧事用花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鄄城县鲜花同城速递花圈花篮花店北京